中合匯萃講述國內外含酚廢水處理技術上的差異
酚類化合物屬于芳經類化合物,已被美國國家環保局列為129種優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單當中的一種。含酚廢水處理在我國水污染控制中被列為重點解決的有害廢水之一。酚類化合物在環境中廣泛存在,是檢測有機污染的指示物,是我國優先監測的持久性有機物,已經被列入具有致癌性單環芳烴之列。
酚的用途相當廣泛,且用量與日俱增,含酚廢水污染環境的程度日益嚴重,對人類所造成的危害也Et漸加深。據報道,酚的蒸汽會刺激呼吸系統和眼睛;接觸到皮膚會造成皮膚軟化和變白,進而引起疼痛的灼傷。酚若由口吞食會引起食道灼傷、腹痛、嘔吐和胃腸損傷;若經皮膚迅速吸收會導致頭痛、昏睡、呼吸困難和急促。酚的慢性中毒效應則會引起消化障礙、神經失常、皮膚出疹、肝和腎臟受損等癥狀;皮膚若長久與酚溶液接觸,會引起皮膚炎。由于酚類化合物對人體有非常嚴重的危害,因此,美國衛生機構規定飲用水中酚的含量必須低于1mg/L,而我國工業廢水排放標準亦規定工業廢水中酚含量不得高于5mg/L。
我國國內含酚廢水處理技術許多都處于再試階段,很多處理技術由于不穩定和其他原因并沒有投入到工業化含酚廢水處理上。而國外對于含酚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已經趨近成熟,可投入生產使用。
國內含酚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動態
目前,國內含酚廢水廢的處理技術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法包括焚燒法、萃取法、蒸汽法、吸附法等;化學法有化學氧化法、紫外氧化法、光化學氧化法、化學沉淀法、離子交換法、液膜法等;生物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濾池法、接觸氧化法等。上述方法各有其優缺點,但從綜合治理的角度出發,都難以達到穩定、可靠和安全的目的。含酚度水處理技術的選擇取決于含酚廢水中的酚濃度、COD值及其他因素如處理費用等因素。為提高含酚度水處理效果,可以將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結合起來。
國外含酚廢水處理技術的應用
目前的生物處理技術中,投菌法被應用于降解高濃度的含酚廢水處理。該法是針對所要去除的污染物質,利用特別培養的優勢菌種對其進行有效降解的方法。投菌法已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采用,以改善常規活性污泥法的處理效果,去除酚類化合物氰類化合物等,尤其適用于難降解有機廢水的治理。實施該技術的前提是獲得作用于目標污染物的高效菌株。對于自然界中固有的化合物,通過篩選、培育、誘變獲得相應的降解菌株。這些降解菌株大多數在純培養體系中表現出高活性。優勢菌應滿足以下要求,如添加后必須保持優勢菌體活性,能以較快的速度降解污染物;在系統(如曝氣池)中不僅能競爭性生存,而且可維持相當高的數量等。投菌法目前尚處于研究初期,但已顯示出許多優越性,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投加的微生物來源于原來的處理系統,經過馴化、富集、篩選、培養使其達到一定數量,也可以利用外源的微生物。國內外研究人員開始研究把這項技術即生物強化技術應用于工業廢水、地表水及地下水中難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質的治理或用于改善提高廢水處理效果。生物強化技術與一般生物治理技術相結合,在廢水治理中已顯示其獨特的作用。生物強化技術一般是指向污染體系中添加從自然界篩選出的高效菌株或通過生物工程手段獲得的工程菌,去除某一種或某一類有毒有害物質,以提高體系的處理能力和效率。生物強化技術不需要考慮生物安全性,并且有以下優點:
(1)提高有毒有害物質的去除效果,通過向污染體系中投加生物強化劑(系列菌株),使原來不易降解或降解緩慢的污染物迅速得到去除。
(2)改善處理體系性能、降低成本、增強污泥沉降性能,加快系統啟動、提高污泥抗負荷能力,加快氧的傳遞速度、節省爆氣費用、抑制發泡、減少沉降劑的使用。
(3)環境相容性好、減少使用化學試劑、避免二次污染。
(4)運轉調試中加快啟動速度,使裝置在短時間內進入正常運轉狀態。
(5)處理系統運轉出現異常,生物強化技術能夠改善調整體系性能,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運轉。
生物強化技術是在原有的活性污泥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一般的生物處理的方法,更能提高對BOD ,COD,TOC的去除效果。而且能改善污泥性能,減少污泥產生量,縮短系統的啟動時間,增強耐沖擊負荷的能力和系統的穩定性。基于以上特點,選
用生物強化技術來處理含酚廢水,在原有工藝的基礎上,篩選高效菌株,制成生物強化劑通過投加的方式,提高含酚廢水的處理效率。
文章來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請與管理員聯系立即刪除